“两年了,这里有汗水,也有收获,更有我们和群众一起劳动的欢声笑语,即使这次工作历程即将告一段落了,我们也会常回来看看的,因为我们早已融入了洞下村这个大家庭,这里是我们驻村工作队的第二个家乡。”靖安法院驻洞下村第一书记刘斌动情的说道。
中源乡洞下村位于靖安县西南部,平均海拔780米,距县城约62公里。2021年,恰逢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轮换,洞下村地处偏僻,加之道路不便,难免让很多驻村干部心底打了退堂鼓。但困难不是阻碍,靖安法院干警迎难而上,主动请缨,将根扎在了白云深处的洞下村。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两个年头稍纵即逝,如今走进洞下村,农宿山庄如春笋般初生,满山的茶叶开满的是村民的笑容,夜里的蛙鸣编织起当地村民的致富梦。而这背后,是靖安法院驻村工作队两年来,用心用汗水同群众一同换来的。
一、因地制宜 谋划发展旺产业
坐落在靖安县西南部的洞下村,是白云深处靖安人家的发源地,有着丰厚的生态资源,但也存在着交通不便的阻碍。随着城市化发展,近年来大量村民外出务工,在家乡务农的村民越来越少,大量生态资源处于闲置状态,洞下村的发展受到较大制约,面临着基础设施较差、发展不足等瓶颈。
“怎么把洞下村发展起来呢?”,来到洞下村的第一天,一道难题就摆在新到来的驻村工作队面前。
在与村干部交流后得知,洞下村海拔最高处达1000米,地处南潦河源头,水源气候都得天独道。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是第一书记刘斌在其他村考察学习时候牢记的一句话,“利用生态优势是关键”。经过几天的考察后,工作队召集村两委干部与村民代表共谋商议,最终,经过集思广益,大家一致决定发展林下养蛙、生态大米、高山茶叶等生态型产业项目。
有了项目思路,说干就干,第一书记刘斌带队,开始往返于农业局、乡村振兴局、中源乡政府等单位,又是选址、又是立项,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项目终于落地生根。
眼看茶叶长出芽,稻子开始抽穗,如何把洞下村的好宝贝推广出去成为当务之急。驻村工作队发动社交圈,同时与县直部门沟通协调,有效打开销售渠道。2022年,洞下村共销售绿色生态大米3000余斤,高山绿茶140斤,仅这两项就产生经济效应5万余元;2023年,棘胸蛙也开始长成,目前有小蛙一万六千余尾,十三万尾蝌蚪也渐渐脱去了尾巴,8月份,香菇大棚里的香菇也即将上市。看着嫩绿的茶叶、养殖池里的蛙,工作队成员和村民的脸上挂满了一样的笑容。
二、履职尽责 化解纠纷倡和睦
“刘书记,有人欠了我儿子一万块钱,快2年一直催对方不还,怎么办……”
“根据法律规定,只要你儿子有相应借款凭证,比如签了字的借条,都可以到法院起诉要求对方返还。”
“刘书记,隔壁邻居砍自家毛竹时候,走过界也砍了我家几十根毛竹,他说他是不小心的,然后就不管了,你可得帮帮忙。”
“你承包山林上的毛竹属于你的私人财产,对方如果没经过你允许砍伐,需要给你相应的赔偿,相关情况等我们核实后,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
自从洞下村民知道法院来了几个懂法律又热心的干部驻村以后,但凡有点邻里纠纷,家长里短,群众都喜欢往驻村工作队这边跑。驻村工作队充分发挥专长优势,一方面帮助群众找准纠纷症结点,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化解群众纠纷;另一方面通过向他们宣传相关政策法规,推动群众养成平时学法、遇事找法、办事依法、化解矛盾靠法的习惯。两年来,驻村工作队共进行法律宣传500余人次,解决洞下村群众矛盾纠纷60余起,有效促进村民间和睦相处。
三、驻村驻心 情系村民办实事
“淇辉,昨晚下了好大的雪,断水断电,去杨坪的路都封死了,不知道杨坪的那几户脱贫户怎么样了”。2022年初,一场数十年罕见的大雪袭击了这个山村。面对大雪封山,工作队心里想的第一个就是村民。时间不等人,工作队联合村两委,通过发动党员群众,大家你一撬,我一耙,花费一天时间成功清出一条出村小路,看见脱贫户平安无事,大家的心也就放了下来。
“我们来村里是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而不是来享福的。”,驻村工作队总是默默地践行着这句话。
新冠疫情期间,驻村工作队身体力行,与“村两委”干部24小时轮流蹲点值守,对出入口实施管控,有效保证村民生命健康;班车停运,工作队立马联系县汽车站,调查停运原因,协调新班车司机上岗;群众生病,驻村工作队第一时间联系村医,为群众诊疗。
驻村工作队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坚持用心为民办实事,“驻”进群众心窝里,2年来,为周边群众解决各类实事50余件。“法院驻村工作队的干部就是我们洞下村的家人啊”。洞下村一名群众激动的说道。
新一轮驻村工作队轮换在即,但法院驻村工作队成员们丝毫没有“松松气、歇歇脚”的念头,而是牢记使命,继续铆足干劲、坚守岗位,在驻村岗位上尽最后一份力,站好驻村最后一班岗,用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全面推进脱贫攻坚的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前进道路上仍面临着许多难关和挑战,需要的是驻村干部们接续奋斗。下一步,靖安法院驻村工作队将继续努力下,将洞下村这“第二个家乡”装饰的更加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