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庭作为最贴近群众的基层单位、作为“窗口中的窗口”,是人民群众体验司法服务的最前沿。人民法庭的工作质量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党委政府及上级法院对司法工作的评价。近年来,靖安法院雷公尖人民法庭充分发挥派出法庭贴近群众、贴近基层、贴近一线的优势,深入践行“为群众办实事”生动实践,疏通群众难点、痛点、堵点、卡点,让司法为民的成色更足、品质更高。2022年该庭获评“全省优秀法庭”,《创新“三个三”工作模式 争当基层治理“排头兵”》案例入选第三批新时代江西法院人民法庭建设案例。
聚焦诉源治理:下沉一线疏通“堵点”
“你敢不敢和我一起找社区里的法官评评理。”这句话已成为了雷公尖百姓的“口头禅”。现如今,社区居民面对矛盾纠纷,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去法官工作室,这得益于雷公尖法庭积极探索巡回审判工作新模式,该庭通过与社区、村委会共建“无讼村居”,设立法官工作室,派法庭干警驻室等方式,解答居民常遇法律问题、调解矛盾纠纷,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成讼”。
此外,为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诉源治理体系,该庭以社区、村委干部、村民组长等为重点培养对象,在社区、村居定期开展法治讲堂、专题讲座,解决基层法律知识人才储备不足的堵点。专门开通偏远地区电话服务热线、配备专用诉源治理直通车,解决山区群众诉源治理服务渠道单一问题。2022年以来,该庭开展各类培训15场次,受众300余人次,受理偏远地区群众来访法律咨询60余次,提供上门调解服务30余次,无讼村居效果初步显现。
多元联调联动:凝聚合力破解“难点”
苍然暮色来,初夜光尚微。4月的下午,在象湖村占坊组的祠堂前,三三两两的村民纷纷聚集,大家互相热情地打着招呼、聊着天,村两委干部穿梭在人群里忙前忙后招呼着。原来,此次聚集的原因是,与法庭法官共同解决村部在修缮祠堂时损坏了赵大爷家宅的房屋瓦面事宜。
为凝聚基层多元解纷力量,以能动司法履职促乡村和谐稳定,该庭加强多调联动,破解矛盾纠纷解纷力量单一、矛盾信息传导不通畅、矛盾化解不及时的难点。一方面建立庭所联动机制,与辖区乡镇派出所、司法所联合建立矛盾纠纷联动联调工作机制,编制工作组成员名册、建立微信群,实现信息共享、预警研判、联动调处、司法确认、案件回访等多方面联动。2022年以来,已通过联动联调机制化解矛盾纠纷50余件。另一方面是前移司法服务阵地。在3个社区、22个行政村张贴法庭联系牌,公布法庭联系热线,及时接收接听群众反应的矛盾纠纷,同时打破“朝九晚五”工作时间的限制,灵活在中午、夜间等休息时间,同当事人沟通、调解。2022年,雷公尖法庭调撤率近70%,一审服判息诉率达98%,无一涉诉信访案件。
倾听民意民生:优化服务畅通“卡点”
“真没想到还能在家里的大堂开庭!我平时很少出门,家里六个子女也很久没有坐在一起聊天了,真心感谢法官和村里帮忙,子女们讲和轮流照顾,我的老年生活总算是安了心。”这是法庭和乡村联调赡养纠纷出现的一幕。为整合当事人多个子女的时间,法庭法官将庭审设在家里的大堂,邀请村委干部实地调查,现场调解。
“一刻也不离开群众”是毛泽东同志对马锡五审判方式的核心评价,也是人民法庭建设的重要思想源头。为深入践行马锡五审判方式,倾听民意民声,优化畅通矛盾纠纷化解过程中的卡点,该法庭充分发挥巡回审判的桥梁作用,将法庭“搬到”田间地头和房前屋后,既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又向群众普及法律知识,达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良好社会效果。2022年以来,该庭开展巡回审判10余次,法治宣讲20余次,发放法治宣传资料1000余份,接受群众法律咨询200余人次,切实把司法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
哪里有矛盾纠纷,哪里就有人民法庭履职尽责的身影。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雷公尖法庭的每一名干警,在法治的沃土上辛勤耕耘,将司法温暖送到群众的心田,让法治的光辉照耀在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