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停在47岁
12月10日下午4时许,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高级法官邹碧华同志在赴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参加司法改革座谈会的途中,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不幸逝世。
邹碧华,1967年1月生,江西宜春奉新人,先后获北京大学法律系经济法专业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88年后先后任上海高院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审判员、研究室调研二科科长、主任助理、副主任、民一庭副庭长、民二庭庭长,长宁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上海高院党组成员、副院长;中国民法学研究会理事、上海市第九届青联委员、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先后当选“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首届“全国审判业务专家”、“上海市十大优秀中青年法学家”、“上海法院审判业务专家”。
塞风萧瑟,江雨含悲。对于这位口碑极好的法官的离世,社会各界人士纷纷表示悼念——
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才担得起如此沉重的痛?
“学术和口碑都极好”
戴着一副黑框眼镜,说话富有条理,邹碧华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儒雅。他是一名学者型法官,在北大法学院获博士学位;著作等身,在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担任兼职教授;经常有学校邀请他去讲课。他的著作《要件审判九步法》融合了这位学者型法官的审判经验和思想精华,一经发表,即在实务界产生巨大影响,被最高人民法院推荐为指导民商事审判的范本。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副院长赵旭东评价《要件审判九步法》时说:“法官是如何做出裁判的?现有研究的视角主要有两种:第一,理性主义视角。即从法理学的角度研究法官的思维过程。第二,非理性主义视角。即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法官的思维过程,探寻决定裁决结果的情绪、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邹碧华的著作《要件审判九步法》一书,可被视为对法官裁判方法进行研究的第三种进路——实证的方法。”
作为上海高院副院长,邹碧华分管的是众人瞩目的司法改革,还有网络信息化等。他总尝试在制度内做一些突破和创新。
2010年,邹碧华时任长宁区法院院长,长宁法院出台了《法官尊重律师十条意见》,当时也引发律师界的震动。不过更为让律师们叹服的是两年后,邹院长的一篇博文《法官应当如何对待律师》。文章从律师和法官之间的不愉快开始,谈到律师与法官的关系,言辞恳切务实,在律师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就在邹碧华去世的前一天,由他主导推动的上海法院律师服务平台上线运行。而他,就律师服务平台运行后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希望让律师的执业环境越来越好”。
乐观坚毅的“庭前独角兽”
邹碧华的微信名字叫“庭前独角兽”,独角兽是一种履行重要使命时才出现的吉祥之物。他曾说过,尽管当年报大学志愿时纯属阴差阳错,想报经济专业,却报了经济法,以为是研究经济的方法,没想到从此走上了法律之路,并从此一路执着,希望在中国法治建设道路上不辱使命。“从事一份职业之后,你一定要去热爱它,如果你自己觉得这份职业是没有意思的,或者说,你觉得实在是没有办法要养家糊口必须得做,你是不情愿的,那么你无论如何都做不好。”
也许正是这份热爱,让邹碧华对中国的司法充满乐观。被问及如何看待当今中国的司法现状及其发展,他说:“首先,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虽然我们正处于一个转型的社会,现在和将来都会有很多改革。现在的司法还是不完美的,所以将来实践之中也会看到不完美的现象,见到一些司法丑闻和不职业的判决,这是转型期的基本特征。但我们不仅要看到表面,还应当认识到这是前进中的问题。其实我们国家从恢复法院到现在也才三十多年,反观我们国家在经济建设中所取得的进步也是别的国家一二百年才能取得的成就,司法领域也一样,想要希望一个组织在三十多年就可以成长到一个很完美的状态是不现实的,所以要历史地看待问题。
第二,我们要看到进步。我们现在比较一下十年前的立法与二十年前的立法,是不能同日而语的。我们的司法制度需要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第三,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有历史参与感,现在很多人都抱怨着司法的不完善,很多人在抱怨别人的时候,可能自己写的那个判决书也不是那么完美。那么与其抱怨还不如做好手中的事。其实每个人都是历史,如果每个人能让自己完美一点,历史也就会完美一点。”
这位法官的“官阶”并不算高,他的突然离世,却震动了整个中国法律界。从体制内到体制外,从法官、检察官到法学教授、律师,一致对这位法官的学识和人品表示敬佩,对他的英年早逝表示惋惜。
如果碧华在天有灵,一定会喜欢他的北大学妹、一位80后广东法官写给他的诗:
发 芽
你使许多事情发芽
而自己被冬天拂去如落叶
十二月十日,上海小雨
船到江心
操桨者骤然沉默
耳边只余风声
独角兽回到了寓言里
谁来驮负巨大的词语
——有的人说会放弃;
——有的人说会继承。
邹碧华是人民法官的优秀代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德高身正、学养深厚,自然让人信服、敬畏。邹碧华法官就是一把标尺,在这个高度下,法官会赢得整个法律界的尊重。
网友@凡阿达转世玩童也为邹碧华写了一首诗,向他这样的法官致敬:
法官当如邹碧华
桨声灯影里的黄浦江
上面是你摇曳的爱尔克灯光
不管你飘向哪一个地方
背后才是涅槃前的沧桑
只要坚持理想主义飘扬
中国司法定会蝶化为崭露头角的凤凰
假如正义那么平常,你和我们也不会这么痴狂
也许长路磕裂洼塘,青春法官的胸腔才会荡气回肠
庭前独角兽永远在忙
法治初尝
法治初尝
你的公堂就是我们的公堂
我们的公堂就是你的公堂
悲 恸
忆及往事,历历在目,犹如昨日。
所以,今天我想哭……
我哭生命为什么会如此脆弱?我哭身材高大、身体健康的碧华为什么经不住一个小小器官导致的机器失灵,我哭精力旺盛、活力无限的碧华为什么就没有发现身体内部那个最关键的器官出现了问题……
我哭人生为什么会如此无情?我哭碧华在自己的人生如此美丽的时刻却被剥夺了生命,我哭碧华正待大干一番的关键时刻却被推向了死亡的深渊……
我哭岁月为什么会如此短暂?碧华,你才47岁,你的事业正处于人生的半山腰,你的妻小正需要你的关怀与呵护,你所在的上海法院司法改革正需要你的智慧与才华。人生本来路漫长,为什么老天爷却不给你更长的时间……
——民主与法制杂志社总编刘桂明
我虽然与他无一面之缘,但昨天到今天很难受。法院,之所以还让人留恋,不是级别、不是待遇、不是职称,而是你周围的那些让你喜欢、令你钦佩、崇尚技术、满含情怀的人,有了这些人,让你觉得这个国家还有希望,这个体制还有进步的可能,让你觉得理想仍应坚持,事功或许能成。这种人,走一个,对于这些事,是损失,对于留下的这些人,是伤心,有时是无助……
——法官姜强
致 敬
邹碧华,上海法院司法改革方案的设计者和实践者,全国法院司法改革领域的一位智者和勇士,今天下午永远累倒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多少方案需要数据支撑,有多少强权部门需要沟通求情,有多少冷嘲热讽需要自己一人面对,有多少酸甜苦辣需要自己慢慢品味……碧华走了,留给我们的太多太多……
——最高人民法院司改办主任贺小荣
身为法曹院长,能打破律师与法官的职业壁垒,从大局出发并身体力行维护律师尊严,倡导律师与法官在法律共同体的家园里共同为法治而努力,这本身就是最大的公平与公正。同时,碧华院长的理念,也一定会使越来越多的律师得到认同,未来的法律共同体,一定是一个互相尊重而又和谐的家园。这样的法官,怎么能不让律师尊重?怎么能不得到世人的尊重?——律师吴世柱
邹碧华副院长早以其精湛的审判业务能力、敬业的工作态度、授业的师道情怀蜚声法律界。扎根审判一线、潜心业务钻研、系统总结经验、传承司法智慧,没有人知道邹院长职业辉煌背后付出的艰辛。他撰写的文章、总结的经验、裁决的案例,全都将深深镌刻在中国审判事业历史上,经久不衰。
如何走好自己的法官职业道路,这是每一位青年法官的最大关切。从一名书记员踏踏实实成长为业界闻名的审判业务专家,邹院长以自己堪称典范的法官职业发展道路为每一位青年法官给出了最佳答案。从审判业务一线的点滴做起,通过不断学习积累总结著述,最终成长为业界公认的优秀法官。
——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吴仕春、岳林
沉 思
没有了午后那一刹那的痛苦,什么也没想什么也没说,但却留下了很多。他可以在那边静静地思考了,可他不能做了,都与他无关了,他去休息,放长假了,与今世的人永别了,自己的时代结束了。可他,却留给今世许多许多,让人们不会忘记让人们思念。
休息吧,病魔强制他休息了,只是太早了,离开了三代人。这时的病魔可能是天使,可对亲近的许多人来说,只有残酷。
——人民法院报社赵沨
深夜了,各种悼念的文章仍在不断浮出,刷屏。我忽然觉得,这难道不是一种法治理想的接力?大家在邹碧华身上所看到的一个法律工作者的执着、奋斗和敬业,深感共鸣,深以为赞,其实那也是我们心底里最期待的力量,最希望达成的共识。
任何理想的实现,都不会一路坦途。斯人已逝,音容宛在;共同勉力,上苍有知。
——上海法治声音主编王凤梅
对众多哀悼邹院长的法院同行来说,继承他的优良品质,传播他的先进经验,擎好他传递过来的推进司法公正的大旗努力前行,就是对邹院长逝去的最好的怀念。要将司法公正作为毕生追求,融入血液,渗入骨髓,成为自我灵魂的主宰;要将司法公正外化于行,敢于排除一切干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公平正义。
——湖南省岳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许辉
让人感动和震撼是什么?天地之间有杆秤,这大秤砣是老百姓。一个人、一个优秀的法官、一个优秀的法院领导干部,二十余年精于法律,让优秀成为了一种人生品质;知识渊博,勇为人先,把推动司法进步作为自己的追求。邹碧华法官代表着当今人民法官的主流,也昭示着一个人民法官的人生方向。那就是让优秀成为一种品质,公正司法一心为民,写好新时期每一名人民法官的历史。
——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郭春雨
毋庸置疑,年复一年的积劳成疾就是压垮这位优秀法官的根根稻草,非天妒英才实乃肩头太重。人才对于法院建设的重要性无需多言,如何尊重人才、呵护人才方是极端重要的课题。法院领导不能为了放心省心而鞭打快牛,不能将大事小情全部加在快牛肩上,必须将人才用在刀刃上。应该培养后备人才,减轻快牛们的事务性、重复性工作,在待遇方面厚爱有加,这样才能让快牛轻装上阵、身心健康地耕耘在法治的田野上。
——重庆市大渡口区人民法院刘勋
从他身上,看到了司法者的爱岗敬业精神、学者型法官的风采、致力司法改革的进取担当、构筑良性法律共同体的不懈努力……这正是赢得人们普遍尊重、赞誉的原因。他的不幸离去,是法律界的损失,让我们失去了一位好法官、好战友。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发,也学到很多东西。包括加快以法官职业化保障为重要内容的司法改革步伐,法官要获得社会尊重认同就要付出应有努力等。
——江苏省丹阳市人民法院符向军
下文摘自邹碧华博客,为其参加一次同学聚会后有感而写。
亲爱的同学们:
又是匆匆一晤,匆匆一别。不知为什么,这次见面感受比以往要多许多。
记得那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吗?想当年,我们是何等的无忧无虑、无拘无束!豆蔻年华的焦虑与冲动、一个眼神带来的心跳与欣喜、穿着新裙子在心仪男生面前走过的骄傲与期待、篮球场上飞扬的头发与欢声笑语,甚至一场吵架一次罚站,在今天想来也是那么充满乐趣与回味。这一切,曾经带给我们多少快乐呀。
人们都说,时间在流逝。可叔本华不这么认为。他说,“不是时间在流逝,而是我们在流逝”。是啊,我们的生命正一点一点地在流逝。蓦然回首,我们都已步入中年。这么多年来,我们经历了尔虞我诈、嫉妒、失意,有的甚至经历了生活变故、经历了背叛与伤害,伤痕累累。更让我们唏嘘的是,有的同学已经远离我们而去……
“我们正在流逝”,正在以一种不可逆转的速度从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流逝。这听上去挺令人伤感的。但我们不必悲观,因为叔本华还说过,“我们流逝了生命,却收获了人生体验。而人生的价值就在于体验”。我们已经懂得,人生如何发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真正生活;如何奋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珍惜和享受生命中最宝贵的那一个个瞬间。我们已经掌握了中年人才有的自我缓释能力,因而我们的生活不再那么紧张。所以,有人说,人到中年,“性格圆熟了,像水果的成熟或好酒的醇熟那样地圆熟了”,于是我们对人生也逐渐地宽容起来。
昨天,当我离开家乡的时候,河岸边金黄色的油菜花,似乎透过清凉的空气向我招手,又似乎在开怀地欢笑。那欢笑中有宁静,有智慧,有成熟,也在暗示着秋天的果实。于是我不禁想到,生命中最为可怕的,不是青春的流逝,比那更可怕的,是生命热情和诗意向往的流逝。我们这个阶段,应该开始细细品味人生的韵律之美,像欣赏交响曲一样去欣赏人生的起起落落。
林语堂说过:“我们对于人生可以抱着比较轻快随便的态度:我们不是这个尘世的永久房客,而是过路的旅客。一般人不能领略这个尘世生活的乐趣,那是因为他们不深爱人生,把生活弄得平凡、刻板,而无聊。人生真是一场梦,人类活像一个旅客,乘在船上,沿着永恒的时间之河驶去。在某一地方上船,在另一个地方上岸,好让其他河边等候上船的旅客。”好在我们大家仍然在人生这条大船上,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共同欣赏两岸的风景。如果人生可以重新开始,我仍然会选择跟大家同学,会更加珍惜我们在一起同窗的日子,会设法参加每一次同学聚会,会很认真地去做好以前没有为同学们做好的事情……
亲爱的同学们,祝大家天天快乐、时时幸福!下次聚会再见。